近日,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和第十九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代表队取得骄人成绩,共获得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南京大学代表队的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们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向兄弟高校展现了南大物理人一贯的优良作风和创新精神。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于2022年11月26-27日举行。本届竞赛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物理学科组、全国高等学校实验物理教学研究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物理实验》杂志社协办。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共吸引了来自全国500余所高校的2000余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人数首次破万。经过初赛筛选后,共有350余支队伍入围决赛。根据初赛成绩和决赛现场答辩,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14项、二等奖403项、三等奖633项。南京大学共有5支队伍参赛,其中有2支队伍闯入决赛,并全部获得一等奖,另外3支队伍分别获得1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是目前国内挑战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物理类竞赛之一,也是唯一入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的物理类竞赛。大赛突出物理内涵、强调理工深度结合、目标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涵盖三个类别,分别为命题类创新作品、自选课题类创新作品、大学生物理实验讲课比赛。参赛对象为全国各类高等学校2022年秋季学期在籍本(专)科学生。每个学校最多5支队伍,每支队伍参赛指导教师不得多于2人,学生不得多于5人,其中讲课比赛项目学生不得多于3人参赛。每所高校报名时,第一、二竞赛类别每类最多3支队伍,第三竞赛类别最多2支队伍。
本届比赛于2022年3月开始启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所开设的学生主导型研究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大学物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组队开展物理实验创新研究,并于六月底初步选拔出9支队伍进行集训。这些初选出的同学,放弃了暑期休息,历经磨练,在以实验中心老师为主的指导教师们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准备各自选题。在7月底进行的校内第二次选拔中,各队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创新能力,最终产生出5支队伍代表南京大学参赛。从7月底到8月底学生返校之前,受南京疫情影响,同学们只能在家继续完善参赛作品。返校以后,他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比赛准备之中,在此过程中,参赛学生面临学业繁重、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的难题,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
第十九届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决赛于2022年11月18-20日在镇江举办,本届竞赛由江苏省物理学会主办,江苏科技大学理学院承办。该竞赛是经江苏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赛事。来自全省43所高校的5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届竞赛,组委会共收到404 项参赛项目,其中论文类78项,实验类326项。经过复审,共有295项进入决赛,经过现场答辩、作品展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8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99项,优秀奖19项。南京大学选送的7支参赛队伍最终取得了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和1项优秀奖的好成绩。
附全体参赛师生名单:
领队:潘永华
参赛学生:张智勇、赵天润、常加禾、薛睿哲、姜天豪、王浚州、刘昊宇、李晓、杨云帆、钟易呈、丁朔、林君璐、赵依琳、顾珅源、李绍哲、杜秉泽、周易航、王弘毅
指导教师:万建国、游彪、潘永华、林志斌、苏为宁、周惠君、高惠滨、龚国斌、江洪建、高文莉、郑之明、李世民
部分获奖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光纤线圈传感器(全国赛一等奖)
参赛学生:张智勇,常加禾,赵天润,姜天豪,薛睿哲
指导教师:潘永华,万建国
作品简介:该作品制作了两种螺旋形光纤传感器:基于光纤裸纤制作的新型光纤传感器和相位调制型光纤线圈传感器。在基于光纤裸纤制作的新型光纤传感器中,在对光在光纤传播过程中振幅损耗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了水平型和垂直型两种光纤线圈传感器。这两种光纤传感器皆可对溶质剂量和液位进行实时测量,传感特性各具特点,可适用于不同环境要求下的工业生产。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通过伸缩弹簧实现对光纤形状的连续改变,再通过测量相位信息的变化,进而推算出弹簧伸缩量变化,该传感器可实现对多种力学量的连续测量。
作品名称:冰的导热系数测量(全国赛一等奖)
参赛学生:王浚州,刘昊宇,李晓,杨云帆
指导教师:游彪,高惠滨
作品简介:该作品针对竞委会提供的指定赛题:冰的导热系数测量,利用一维径向热流法设计出一种测量装置,该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测量精确、易于搭建。同时,作品还利用一维轴向的傅立叶定律,设计出一套低温实验系统,可提供对冰的导热系数进行精确测量的实验环境。作品还系统研究了温度和杂质的导热系数的影响,并通过设计减小了实验误差。
作品名称:基于傅里叶梅林变换与SDF的图像识别实现(江苏省赛一等奖)
参赛学生:钟易呈,林君璐,丁朔
指导教师:潘永华,周惠君
作品简介:该作品从联合傅里叶变换图像识别实验出发,提出了SDF-FMT图像识别方法,实现了旋转、缩放和畸变不变性图像识别,同时,作品可将多个目标图像逐个识别变为一个目标图像一次识别,大大提高了识别的效率,有效解决了SDF方法的局限,识别准确率显著提高。
参赛队员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