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丁雪峰 特聘青年研究员(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主持人:张雷 教授
时间:2023年8月31日,星期三晚上20:00
地点:腾讯会议:840 729 819
报告摘要:
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其研究历程充满了故事性。最初,中微子的概念被提出是为了维护物理学家对能量守恒的信念。1968年Raymond等人首次测得的太阳中微子流强仅为理论预期的1/3,这成为困扰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学家长达30年的太阳中微子问题。2012年3月8日,位于中国广东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一发现为研究领域开辟了新世界。基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功经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立项并于2012年开始动工,目前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基于江门中微子实验展开多个物理课题的研究。在本报告中,我将回顾中微子研究的历史与故事,介绍由中国主导的大亚湾与江门两个中微子实验以及在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沿进展。
报告人简介:
丁雪峰博士于2012年和2015年在武汉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期间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2年。2019年,他在意大利获GSSI的SISSA联合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在意大利LNGS学习了三年。毕业后,丁博士于2019—2022年期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2月,他加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被聘任为特聘青年研究员(副研究员)。丁博士参与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和Borexino实验。在Borexino对CNO中微子的测量工作中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