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希格斯物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报告时间:11月8日12:00
报告地点:唐仲英楼B501
报告人简介:张雷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0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1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台湾中研院、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德国弗赖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起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雷教授先后参与了BESIII实验和ATLAS实验,对希格斯粒子衰变到底夸克对、希格斯粒子衰变到陶轻子等核心研究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系统地研究了超出标准模型(BSM)希格斯粒子等新物理共振态,担任了ATLAS合作组BSM希格斯物理工作组的召集人。
张雷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研究希格斯机制的动力学起源,探测希格斯场的势能;2)寻找希格斯相互作用中的正反物质不对称性(CP破坏),以及在高能量前沿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3)在BESIII实验等高精度前沿实验,寻找轻子味道破坏等新物理现象;4)研究开发先进的抗辐照粒子探测器和核电子学技术。
报告摘要: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认为,基本粒子的质量是通过其与希格斯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一过程被称为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常被简称希格斯机制。2012年,LHC上的ATLAS和CMS实验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不但证明了电弱自发破缺对称性机制的正确性,也补全了标准模型理论中最后缺失的一块拼图。但是粒子物理标准理论并不能告诉我们电弱对称性破缺的动力学来源是什么。希格斯粒子是唯一已知的自旋为0的基本粒子,具有特殊的相互作用结构,有可能与暗物质等超出标准模型的未知新物理发生相互作用。
今年是希格斯粒子发现十周年,大型强子对撞机也已经成功完成了两轮的实验运行(Run 1, 2),我们对于希格斯粒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本报告将介绍LHC上ATLAS实验和CMS实验对希格斯物理研究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