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晚,南大仙林校区大活502室洋溢着一派轻松愉悦的气氛,支点学社第二次学术沙龙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迎来尾声。本次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两位在计算、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卓越研究成果的物理学院教授:孙建和张海军老师,与约40名同学进行了一场趣意盎然的零距离茶话座谈。
活动的开始,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业和科研经历。谈及自己的学生年代,孙建老师毫不掩饰他“什么事情都靠自己闯出来”的自豪感,末了,也不忘鼓励在座的各位同学:“要相信,凭着自己能考入南大的水平,任何事情只要投入100%的精力,就一定能够做好。”
接下来的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与两位教授展开了活跃自由的互动,倾听他们对于某些学术问题的阐释,询问他们有关学习和科研的方法,其间不仅穿插有作为支点创始人之一的孙建老师对立社之初那段“光辉岁月”的回首以及有关支点未来在新媒体道路上继续发展的建议,更伴随着座谈临近结束时两位教授为充分肯定现如今中国综合国力和科研环境所作的激情澎湃的即兴演讲,可谓层层迭进,精彩不断。
活动之初,基于两位教授所专注的计算物理领域,同学们向其请教计算物理与实验和理论物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孙建老师以“桥梁”“纽带”设喻,做了巧妙的回答:“在实验方面,计算不仅能解释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甚至能预言材料的一些性质(比如相变的压强和势垒);而在理论方面,计算物理基于真实的材料体系,算出具体数值,为理论物理提供参数。”张海军老师则告诉大家:“从方法上来说,物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关键是要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将来有志从事科研的大三学长则大胆地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课题的创建需要灵感,而没有灵感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孙建老师给出的回答是:“读文献!”紧接着,张海军老师又补充说道:“有时候,创新与你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我们要在读文献的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发对基本物理问题的思考,培养对物理的直觉。”
对于“物理研究者是否该具备一定人文素养”这一问题,两位教授都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孙建老师认为,文学素养使人在谈恋爱时占据优势,而张海军老师则说,好的科学家必须要具备人际交流和活动能力。
随着学术讨论的渐渐深入,偶尔有同(da)学(lao)就最前沿的文献中涉及到的复杂概念向老师们请教,这时,孙建老师往往两手一摊——“我不会!”继而转向张海军老师:“这个你知道吗?”展现出科研工作者坦诚可爱的一面。
座谈临近结束,画风突然由学术向文艺和激情转变——
就“谈谈创建支点的前夕和之后的故事”这一请求,孙建老师开始了生动鲜活的叙述,“当时在浦口校区,文科类的社团特别多。我心想,南大物理号称全国第一,凭什么出风头的事情都由文科生做?于是我们三个物院的年轻人,依托我当时作为年级长的便利,成立了支点学社。学社成立之初,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腔热血,我们不仅请到校长给杂志题名、杨振宁先生为学社提意见,甚至成功拉到计算机厂商为学社赞助经费,不仅印刷杂志的开销全部cover,还用余款把社员带到苏州集体旅游……”引得在座社员纷纷向现任社长使眼色,意思是该好好学学人家前社长给社员提供的福利制度啊~
座谈的最后,两位老师客观地分析了国内科研条件与国外的差别,提出“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国科研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氛围将来定会问鼎世界”的主张,并鼓励同学们,要“有梦想、有豪情”,“为往圣继绝学”,也“不宜妄自菲薄”,只需“站得正、立得稳,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注重自我培养,便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才。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对计算凝聚态物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对自己今后的学术科研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两位老师深厚的人格魅力和灵辩的口才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对奇妙的物理世界充满憧憬与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