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家奖学金答辩的时候看到16级的同学们专业课成绩都很棒,一度想开启人生重来模式,重回大一肝个秃头提高专业课成绩。我的专业课分数不算高,有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也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也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我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我很有帮助的一点是多和学霸学神们交流讨论问题,有时候上课不太懂的一些概念和同学讨论以后就比较好理解了(当然如果还是不懂,就得抱老师大腿啦)。今年五月份我就申请了缓考出去进行暑期科研了,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我很多内容都没有上,九月份回来开始准备考试的时候,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靠自学和问超霸问题解决(非常感谢超霸耐心且细致的解答)。
对我而言,在大学期间一直困扰我的事情是如何处理好和专业课和其他事情(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科研课题等)的关系。之前,我问过一个Harvard毕业的大牛他本科时是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科研的关系的,他说他一般一个学期上非常多的课,一个学期不上课只做科研(嘛,好像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可行性。。。)。但是不管怎样,专业课学习是一件大学学习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尽管对某个时期而言,集中于专业课学习不一定是一个局部最优解,但是从整个大学阶段来看,重视专业课学习一定是一个不会错的选择。
我从高中开始就对天文学非常感兴趣,了解了一些爱好者知识(嗯没错就是认星星这样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和父母协商失败过后,决定先填物理系,看大学学习情况决定将来是否学习天体物理。我从大二开始上天文系的专业课,开始从专业角度接触天文学以后,我发现天体物理研究和天文爱好者知识是两码事,不过我还是都很喜欢的,也产生了想做天体物理这方面课题的兴趣。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联系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李志远教授,开始做关于Fornax星系团中X射线源空间分布的研究课题。我在做这个课题之前,完全不会用linux系统,甚至连终端怎么开都不知道(萌新到感觉出场三分钟就可以领便当)。我一开始的进度非常慢,感觉什么都不会,不过也正是这样,我可以提高的空间就很多。通过导师和同课题组学姐们的帮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IDL、Shell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敢于直面做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一般来说,我把一个很难的问题放了很久很久不处理以后的结果就是这个问题会变得爆炸难而且我完全没有处理它的头绪,所以还不如碰到问题的时候就考虑怎么做。事情一般是可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解决的,把一个看上去很难解决的问题如何分解成自己已知的、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过程,且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痛苦的。
我还有其他几段天体物理方面的科研经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目前正在非常紧张的攒paper中。另外,我觉得本科期间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海外交流几个月。国外的课题组氛围和国内很不一样,比较以后我感觉各有各的好处,在不同的环境里可以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在这里,我想给和我一样英语不太好的同学一个建议:平时有机会的话,可以试着用英语讲一下自己做的课题,或者专业课学习的时候参考一下英文的教科书,这对专业方面的英语的提高还是比较有帮助的(我的暑期科研导师大概也就吐槽了十几次我的英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