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在地海楼报告厅,物理学院2016级开展了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主题班会活动,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的朱邦芬院士为同学们讲解了当代青年该如何学习与创新,为我们走上中国一流科技人才成长之道提供了许多建议。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朱先生开宗明义,提出学习的目的在于继承、传授、应用、发展与创新,指出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并将重点放在与我们探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方面。
朱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的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胜过对学问的追求,即唯GPA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另外,教师与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多于对人才培养的追求、教育环境对短期指标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反思,我们该如何在南京大学这样一所一流的大学中成长为一流的科技人才?朱先生随即给出了答案:要保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追寻真理,追求学问,这样方可成为优秀的人才。
朱先生提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教育者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的交流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而青年学生应该做的就是心怀理想,坚定前行,在批判与挑战之中发现新知,并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与挑战提出新的解释,作出新的判断。我们应该记住,扬弃为创新之始。
接下来先生通过将中国人与犹太人进行比较,指出我们的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记忆、传授和积累,而不是思考、质疑与创造新的知识。所以中国人虽多,但顶尖的人才却寥寥无几。
讨论了如何学习之后,朱先生谈到该如何创新,先生认为,青年是原始创新最好的年龄,也是学术风格开始形成的年龄。先生还鼓励我们要敢于去挑战权威,敢于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被已定的结论所“束缚”。
在探讨学习与创新之余,先生还着重强调了欲成材者必先成人,希冀我们能够一直心怀理想,坚定志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在这场主题班会的最后,同学们就如何学习向先生积极提问,朱先生也十分乐意为同学们解决疑惑。在问答之中,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习之法,也更坚定了自己探究真理的信念。